味精会致癌?癌症病人饮食误区有哪些?
流言揭秘:温度超过100℃味精会致癌?
2019-09-07 来自: 东君医药研究院
浏览次数:
流言:一篇题为《这五样菜千万不能放味精,除非你想毒死谁!》的文章称——“温度只要超过100℃,味精就会发生变性。不但会失去鲜味,还会形成有毒的焦谷氨酸钠。”
从1980年代起,关于味精的各种争议多了起来,有传闻味精有毒、并称其发明国日本已禁止食用味精,还有人说温度超过100℃,味精就会产生致癌物质——焦谷氨酸钠。味精到底能不能吃?
真相:
第1,谷氨酸钠存在于葡萄、番茄这些水果中,既然葡萄、番茄无害,那么味精也是能吃的吧?最初,人们用面筋作原料,加入盐酸水解生产味精;1950年代日本人用发酵法生产味精,取代了水解法。两种方法生产的味精成份是一样的,都是谷氨酸钠。国外一般用糖、蜜作原料,我国用粮食作物,如大米、玉米。
第2,谷氨酸钠是谷氨酸的单钠盐,在人体内分解为谷氨酸和钠离子。
谷氨酸是氨基酸的一种——蛋白质在动物体内的消化、分解后的产物就是氨基酸。谷氨酸是人体必需的营养,在生物内的蛋白质代谢过程中占重要地位,参与动物、植物和微生物中的许多重要化学反应。很多蛋白质食物如牛奶、鸡蛋、猪肉、动物脑中都含谷氨酸,尤其是大量存在于谷类蛋白质中。
而钠离子?呵呵,最常见的钠盐就是食盐,也就是氯化钠,其中钠离子占39.3%;而谷氨酸钠中钠离子占13.5%(这个比例怎么计算?问中学化学老师吧)。即使食盐,适度食用也是有益无害的,何况谷氨酸钠中这么点钠离子。
因此,“味精有毒”论不攻自破。
第3,我们讨论焦谷氨酸钠。
谷氨酸钠不大稳定,加热后极易脱水变为另一种稳定的物质——焦谷氨酸钠。味精的最佳溶解温度是7-90℃;在150℃时会脱水产生结晶;到200℃以上会发生分子内脱水,变为焦谷氨酸钠。焦谷氨酸没有鲜味,“谷氨酸钠转化为焦谷氨酸钠会降低鲜味”是正确的,但焦谷氨酸致癌?这个言论尚无科学证明。焦谷氨酸钠有较弱刺激性,但没有过敏反应,对人体无害。
第4,1987年2月,联合国粮农组织、世界卫生组织的食品添加剂专家联合委员会第19次会议作出结论:味精作为风味增强剂是安全的,宣布取消对味精的食用限量。也就是说,正常用量都是安全的。
那么,何谓谷氨酸钠的正常用量?在食品加工中一般最多允许每人每天摄入谷氨酸1.5克/公斤,换算成谷氨酸钠就是1.5/0.865=1.73克。也就是说,60公斤的成年人每天最多允许摄入谷氨酸钠60×1.5/0.865=104克。正常人会每天食用2两多味精吗?
考虑到谷氨酸钠的分子特性,酸碱性较大的菜品不宜加入味精:谷氨酸钠在微酸性水溶液中(PH 值5.5-8.0)鲜味最浓;PH值小于4时鲜味较弱;PH值大于8时会形成二钠盐,这时鲜味就消失了。
从口感角度看,添加味精时70℃-90℃为最宜。为防止脱水生成焦谷氨酸钠、丢失鲜味,炒菜一般在菜肴即将出锅时加入;而凉拌菜要早放,使之充分溶解。
肿瘤病人饮食误区有哪些?
1.有人认为,肿瘤的生长是夺取身体内的营养物质,如果减少食物的摄入量就可以把肿瘤“饿死”。
肿瘤的生长确实依赖机体供给营养物质,机体的营养状况对肿瘤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。但是肿瘤的生长不完全受机体的控制,当机体已处于衰弱状况时,肿瘤仍优先吸取机体的营养而生长。限控营养,虽然对肿瘤的生长有所控制,但同样也限制了机体自身的营养吸收。而机体缺乏营养不仅会使机体发生生理改变,而且受损的组织部位易遭受致癌物质的侵袭、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。因此合理营养、使健康的机体保持各种正常功能,对治疗肿瘤有着积极的意义。
2.目前对某些疾病包栝癌症,有许多人把主意力集中在大剂量服用维生素C和A上。
动物实验证明某些维生素A和C的化合物有预防肿瘤的作用,但是,在人体上尚未得到证实,并且其作用主要是预防而不是治疗。
3.相信“偏方食品”
这些食品能否治愈、控制甚至减轻症状,迄今为止尚未得到临床或实验的证实。虽然有些食品如甲鱼是高蛋白质食品,海参、猪蹄、猪肉皮都是胶体蛋白,它们能否像接受放疗、化疗的病人自己认为的那样使因治疗而降低的血象有所改善,目前也没有确切的临床资料;至于芦笋和癌症的关系也没有任何肯定的疗效观察。
4.癌症患者的饮食“百无禁忌”
历来就有一种观点:癌症患者“百无禁忌”;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癌症需要忌口。
从临床上看,癌症患者并不是百无禁忌、什么都能吃。许多个案报到指出:部分病例可因饮食不当而复发、恶化。日本也有过报到:有些癌症病人吃鸡、禽、鱼、肉等食物而使病情恶化,复发、癌转移。这说明有些病人对某些食物确实存在“过敏”现象。
至于到底是何种食物所致,似乎与鸡、禽、肉关系较大。但是从大部分病人食用都比较安全方面来看,说明有些病人食用后复发或恶化可能与食物中毒等因素有关。此中奥妙尚未尽知,故不能妄下断语。
回到首页>>
进入推荐阅读频道>>